Telegram Group Search
瑞典制度(只定罪性交易不定罪性工作者)对性工作者的真实影响 source
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 —— 愿你有扇不用遮蔽的窗 source
Forwarded from 微博精选
国际不再恐同日 source
今天是国际不再恐同日。 source
Forwarded from 微博精选
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的100周年。根据公开信息,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本周末5月18日的毕业典礼上,向中国建筑师林徽因颁发了迟到的建筑学学士学位。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肺病早逝,她的墓碑上只刻了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相比于其他头衔和名号,以及成为妻子、母亲,林徽因选择了用职业定位自己的一生。

林徽因当年注册入读宾大艺术学系,在完成本科艺术课程的同时,还修读了大量的建筑学课程,完成了建筑学本科学位的大部分必修课程,取得了所需的 72 个学分中的 61 个——其中有两门建筑必修课是她不能选的,一门是会使用男模特的绘画写生课,另一门是要去建筑工地现场的建筑施工课。

如果将林徽因的成绩与同时期的优秀男生作比对,比如国内知名的梁思成、童寯,以及路易斯·康(著名现代建筑大师),会发现林徽因的成绩并不比这些男生逊色,有些甚至更好。

然而即使修读了大量建筑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身份上,林徽因作为女性,一直被建筑系排除在外。在几十年前,高校拒录女生的情况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社会风气、性别偏见、婚姻模式等诸多因素。

在如今,相比于林徽因呕心沥血的职业成就,很多人也更喜欢从各种角度解读她的感情生活,分析她和异性的往来、揣测她和其他女性的关系、对她的外貌进行打分等等。在这些讨论中,林徽因总以“民国第一才女”的形象出现,而对于她的“建筑师”职业身份,一直面目模糊。

林徽因的成就已经远远不需要一个学位来衡量,但宾大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 (Fritz Steiner)坚持认为,当年没有授予林徽因学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这个错误如今需要被纠正。在以追授为契机的档案调查下,学者们还原了林徽因的求学经历,重新正视了一位在百年前受到性别不公待遇的女性,给予她迟到的认可和正名。

此次追授,再一次明晰和强调了林徽因在专业上的目标和追求。对于她回国后的经历和成就,很多人已经熟知。她考察和记录了大批中国古代建筑遗产,梳理和构建出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体系,开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先河,还在重病中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等重要设计,始终为保护古建筑持续奔走。

如今,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有56%的学生为女性,53% 的常设教职员工为女性,其中包括建筑系主任胡如珊,她也是首任华人系主任。

这种改变缓慢而坚定,在一代又一代的女性集体接力下,性别偏见和阻隔被一点点挪开,智识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再被关上。 source
Forwarded from 微博精选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妇产科真的是厌女重灾区吗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今天,我在一个拉拉聚会上遇到了一个有点恐跨的拉拉。刚开始的时候,我很紧张很戒备。但在聊天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她并不是真的仇恨跨性别,她只是一位年纪有点大拉拉,因此对跨性别者了解得不多。她在有意无意之间听了很多恐跨的言论,产生了很多并没有实际基础的担心,但这些担心倒还没有让她去有意传播对跨性别者的仇恨。

当我解释说跨性别女性并不会强迫顺性别拉拉和她们发生性关系的时候,她愿意听我解释。当我给出什么是“非二元性别”的定义的时候,她很真诚地感谢我为她做这些科普。在我说了很多跨性别相关的信息之后,她似乎开始渐渐放下了因为之前听到的谣言而产生的担心。当然,我也知道,我今天所有讲的这些,可能还不足以保证她将来不会因为听到更多恐跨言论而再次陷入到对跨性别者的仇恨之中。但今天她的转变,至少让我产生了一些希望。

大多数怀有偏见的人,并不是完完全全沉浸在仇恨之中的。很多抱有偏见的人仍然想要探究事实,当这些人了解到自己之前听到的不过是传播仇恨的谣言的时候,TA们很可能会大松一口气,甚至感到不少宽慰。我相信,指出偏见和谣言、传播科学和真实的信息,仍然是有意义的事情。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性少数自述:

❶ 因为愈演愈烈的骚扰和霸凌,我曾经到了尝试自杀的绝境。
❷ 我因为“不够阳刚”而备受霸凌。
❸ 有人曾经朝我和我女朋友的脸吐痰。
❹ 我被霸凌的时候,周围20多个人。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❺ 我同学叫我“脏基佬”。
❻ 周围的人问我,“你到底有什么问题”。周围的人说我有病。周围的人说我疯了。包括老师们。
❼ 有一次,全班同学一起对我大吼,“向上帝请罪吧”。
❽ 周围的人嘲弄我,说我很恶心。
❾ 只是因为穿着我自己觉得舒服的衣服,我被人骂为“死铁T”、“死基佬”、“懒女人”、“垃圾女同”。
❿ 别人骂我“神经病”。
⓫ 老师说同学们嘲笑我,不过是因为“喜欢”我而已。
⓬ TA们说这不是霸凌。所以即使在我被霸凌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这就是霸凌。
⓭ 我的同学们曾经把垃圾扔到我们的身上。我们当时只是坐在学校操场边吃午饭而已。
⓮ 我被全班同学霸凌的时候,我的老师只是在一边默默看着。
⓯ 我14岁那年,有个老师发现我是跨性别,还找出了我以前的名字。从那之后,她一直用我以前的名字叫我,直到她被开除。
⓰ 我被嘲弄霸凌的时候,老师站在边上看着,对我的处境毫不在意。
⓱ 13岁那年,我被人发现是性少数,因此遭到霸凌。老师,同学,还有同学的家长都说我“罪有应得”。

请保护性少数孩子。性少数孩子也有权活下去的。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如果你对性少数群体的尊重,仅仅限于那些“外观和举止上与异性恋没有差别”的个体 —— 那你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尊重。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无论你是哪种类型的虐待受害者,你都不必强迫自己去原谅那个加害你的人。

是否选择原谅和是否能走出虐待的伤痛没有任何关系。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所谓的面相学 —— 用面部特征来推理当事人的性格或品质的做法,是一种带有极其恶意的种族歧视和残障歧视的伪科学。我认为现在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经常地在下意识里做这些基于“面相”的“推理”,特别是我发这个帖子想说的 —— 针对身心障碍者的所谓的“面相推理”。

对很多人来说,TA们已经习惯成自然,一旦看到那些面部没有表情的人、那些五官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人、那些脸上带有伤疤的人、那些脸部左右不对称的人、就认为这些人一定是有性格或品质上的问题。虽然大家其实都知道,所有这些都是完全和品质没有关系的长相特征。究其原因,其一,是文学影视作品里对身心障碍群体的歧视,导致这些身体上的不同被频繁地和虚构作品里的邪恶角色联系到一起;其二,则是人们真的很喜欢说自己“一眼就能看出坏人” —— 人们真的很喜欢看到新闻里的“罪犯”就自以为是地给出类似于“看这个面相就觉得TA能做出这种事情”的评论。结果就是,我们就可以经常看到那些长相和大多数人不同的人遭到了大量来自陌生人的恶意。

是的,我们现在不会再大张旗鼓地搞“面相学”了,但仍然有无数的人因为长相的不同而遭到了无穷无尽的歧视。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爱是如此美好,相爱的人不应该需要躲躲藏藏。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如果你认为画男人和画女人的方式应有本质上的不同,那你这个想法会极大地伤害到你的艺术的品质。

我是认真的,并不是在开玩笑。我们当然可以说艺术没有对错之分,但如果你认为男人和女人是两种完全相反的事物,并视此为永恒的真理,因此在画男人和画女人的时候不考虑到哪怕是一点点的共通点和灰色地带,那我认为你对这个事情的认知是有些问题的。而且,我们要学习怎么画人、怎么画和人相关的东西,那我们最先学的内容一定会包含人体的形态结构,因此如果我们对人体的形态结构有误解,甚至误解到以为男女之间的形态结构截然不同,那我们在画人这件事情上就会打下有问题的基础。随着我们在艺术的路上一步步前进,这个有问题的基础会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也会越来越难修正。

因此,当你学习画画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无论是什么性别的人都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体型体态,而且人的体型体态也绝不止“平胸窄臀”和“胸大腰细”两种。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真的希望人们有一天可以足够认真地认识到我们对胖人的偏见和歧视,并从自己着手,消除自己的偏见,然后再帮助身边的朋友消除偏见。

我们现在的社会在方方面面上都有着对胖人的歧视。从基本的医疗、到求职、甚至在警察局和监狱都存在着对胖人的歧视。更糟糕的是,这些歧视很少受到约束。而且,很少有瘦人愿意认真去思考这些歧视,因为我们更愿意享受在身材这个问题上的优越感,而不是看清社会上蔓延着但却没有直接影响到我们自身的歧视。

老实说,即使没有那些多如牛毛的社会研究,每一份都清清楚楚地表明我们的社会对胖人的歧视究竟有多么严重,单就看我们在人际社交场合如何排挤胖人、如何残忍地对待胖人这一点,我们社会就该正视我们对胖人的歧视了。

请开始严肃地谈论这些歧视吧。请开始严肃地讨论我们是如何插手和监管别人的身材的吧。胖人也有权获得尊重。胖人也有权被接纳。而且这种尊重和接纳,并不应该需要任何前提 —— 胖人不应该需要向大家证明“我也不想胖的”、胖人也不应该需要向大家解释“我有在尝试保持健康”。对胖人的尊重和接纳,不该有任何先决条件。

似乎在我们的社会里,只有体型在某个标准里面的人,才能获得照顾和尊重。这个问题,同时也在深深影响女性的权利。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上初中的时候,老师说人有两种性别。

我上大学修生物专业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说,除了两种性别之外,还有一些人和大多数男性或者女性的生理情况都不太相同,这就是间性别群体。老师还和我们介绍了SRY基因片段,这个基因片段的有无对性特征的发育影响甚大。

我修神经生物学硕士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说,性特征本身已经是非常多元,难以简单说清的事情了,性别更是基于社会和心理的概念,绝非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

你也许听到很多人说,“性别只有男和女两种,这是科学”。我想说,这些人的科学概念还停留在TA们那个年代的初中教育。 source
2024/06/10 10:40:52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